禮儀服務流程

殯葬習俗

舖水舖:

以厚木板一張(六尺長三尺寬左右)用椅子墊高置於廳旁,勿緊靠牆壁,男移龍方(進門之右方),女移虎方(進門之左方),或以神明牌位之方向,男左女右,頭裡腳外。

易枕與蓋水被:

子孫用石頭或一支大銀紙做為屍枕,傳說如此子孫才會「頭殼硬」聰明之意,實則將頭墊高後屍首才會收下巴,不致張口嚇人,而且較不易腐臭。屍身棉被須去除,改罩水被(一大塊白布中綴紅布),用意除覆其形外,也是避免蓋棉被容易發臭。

拼廳:

病人自知將終,皆會指定以大廳為其「正終」之所,因此病人危急之前,子孫應先將大廳打掃乾淨,準備舖放水舖,俗稱「拼廳」。

遮神:

病人以大廳為正終之所,大廳供奉有神明、祖先,一旦氣絕,要沐浴、更衣等,怕對神明祖先不敬(俗稱見剌)必須用米篩或紅紙遮住神明及祖先牌位,俗稱遮神,大殮入棺後再除去。

帷堂與闔扉:

惟堂俗稱「吊九條」,即以一全匹白布,用竹竿架吊起,彎九次後將屍床圍起來,目的在隔開內外;同時須將門扉關一扇,以防日月光照射到屍身上。

奉腳尾飯:

當死者生命在彌留狀態時,家屬便要開始著手準備有關喪禮的一切,首先將病患的床位移到正廳臨時搭設的床鋪上,床鋪位置依男左女右擺設,稱為「徒舖」或「搬舖」。直到死者臨終時,便要取下正廳的天公爐,以布或米篩遮住神明和祖先牌位,稱作「遮神」,家屬在死者身上蓋「水被」(白布中央縫上紅綢的被單),以 銀紙或石頭為枕,並在死者腳邊供上「腳尾飯」,使死者不至於挨餓,一盞白蠟燭,做為長明燈,照明陰間的路。並以厚紙或白布,寫上死者的姓名、生卒年月日時,作為「魂帛」,暫時替代神主牌位,供於正廳的一角,燃燭燒香,稱為「豎魂帛」。此外,大門上也要斜貼白紙條,以及「嚴制」(父死時用)、「慈制」(母死時用)或「喪中」等字樣,告知左鄰右舍家中有喪事。

變服:

初終尚無孝服,唯為宜悲誌哀,全身改穿素色衣服。

舉哀:

病人一旦斷氣死亡,依俗須於門口焚燒一頂紙轎(車)供靈魂乘用,俗稱「燒魂轎」以大碗公為香爐,焚香拜亡靈,全家大小始舉哀慟哭,儒家重視人倫感情,故以哭泣辟踊以盡其哀,佛教界人士則以為死者去世八小時之內,意識未完全脫離形體,子孫不可移動,不可哭泣。

報喪:

入木時辰看好便可報喪,父喪要報伯叔、姑母等,母喪則要通知外家俗稱「報白」,母舅以外的親戚,可以央人代為報喪,或用電話通報。

宗教法事:

初喪未入殮請道士或僧尼唸經,稱「唸腳尾經」;或者俟入殮時再一併舉行,稱「入木法事」。

引魂:

傳統民間習俗在處理喪葬儀式時,引魂與宗教(佛教、道教)皆有深層的影響。

守靈:

大殮後,家屬或治喪委員會應撰好訃聞付印,並斟酌情形郵寄有關的至親好友,不應濫發。

訃聞之撰印及郵寄:

病人自知將終,皆會指定以大廳為其「正終」之所,因此病人危急之前,子孫應先將大廳打掃乾淨,準備舖放水舖,俗稱「拼廳」。

作七:

死者逝世後,每七天為一次祭拜的重要日期,負責祭拜者的身分也不同,俗稱「作七」,共有七個日期,分別是「頭七」,由孤哀子負責準備祭品;「二七」由媳婦負責;「三七」由出嫁的女兒負責;「四七」由姪女負責;「五七」由出嫁的孫女們負責;「六七」由出嫁的侄孫女或曾孫女負責;「七七」或稱「滿七」由孤哀子負責;但客家人與上述閩南人的習俗略有不同,而以「四七」為女兒七。又因現代為工商業社會,有將七七四十九天改二十四天的,即頭七、七七各七天外,其他各以每隔兩天為一七的計算方式。

壽衣:

人死穿以入殮的衣服稱為「壽衣」,當病人危急之前,家屬即應為他準備好。今人大多於未斷氣即為死者穿上壽衣,少數地區仍循古禮於沐浴後行之。台灣地區之習俗,壽衣算層而不算件(即上衣有裡子即兩層),上衣通是六件七層,褲子二件至三件,白襪黑布鞋。

乞水:

接棺後隨即乞水,子孫全部穿孝服往大圳溝或河川,為首帶瓦缽、香、四方金、兩枚硬幣、抵水濱,燒香向水神禱告因某人去世,向水神乞水以便沐浴、舀水,不可逆流,尤忌重舀,今人住於都市嫌河水髒或離河太遠,也有人以水桶裝自來水置於露天處以行乞水之禮。

沐浴:

乞水返家,旋即舉行沐浴、穿衫辭生,分手尾錢儀式。沐浴,由長子或「土公」以白布沾乞自河川之水,由頭到腳做一比畫,比畫時「土公」須唸吉利話。

成服:

昔日有成服儀式,今多省略。客家則至出山前做功德之前才舉行成服禮。

買棺:

俗稱「買大厝」,父喪由伯叔一人陪孝男去,母喪由外家一人陪孝男去,另外可請一位懂木材之鄰友做陪。棺木,土葬與與火化所用不同。放板:運棺到喪家,俗稱「放板」。

接板(接棺):

當大體要準備入殮前,得先準備好棺木,稱為「買壽板」,擇吉日吉時將 棺木接回家中來,一般是以吹角樂音做為引導,由四名以上的抬棺者(或土公)用小卡車運到喪家,途中若有經過橋或十字路時,需沿途置留銀紙和紅布一條,稱為「放紙」,棺木運到喪家時,稱為「接板」或「接棺」。棺木進屋時,得頭先進,以便入 殮時頭內腳外。要放板前,得先在左鄰右舍的門口貼上紅紙條,作為避邪用。

大殮與棺中佈置:

大殮即將屍身置入棺內之稱,通常人嚥氣後廿四小時內擇吉時入殮。 入殮時子孫環視,有的子孫親自為之。長子用白布自屍腰提起,其餘子女抱其頭與足,小心放入棺內,此時民俗忌「人影」被壓住,故須注意燈光之光源方向。下墊棺蓆上蓋水被,加枕(中白兩旁紅內裝銀紙、狗毛、雞毛之菱角枕,表示雞啼狗吠死者才能知晨昏),庫錢、生前物品、過山褲及桃枝等。棺底最好先舖蓪草、茶葉等以吸屍汁,亦有置七星板。右腳踏銀紙左腳踏金紙(部分地區正好相反)。

辭生:

死者在被裝入棺木的入殮前,家屬為其所準備的最後一次告別餐宴,即為「辭生」。這種告別餐宴必須是六葷六素的十二道菜,家屬也請來一位好命的人,把這十二道一一端起來,每端一碗便說一句吉祥話,且作挾菜餵給死者吃的樣子,但有些地方並沒有這種辭生的習俗。

乞手尾錢:

「辭生」後即乞手尾錢,把預放在死者衣袋內的硬幣分給子孫,每人一枚,用白布或藍布穿孔繫於手腕;父死繫於左手,母死繫於右手,帶至換孝為止,象徵死者愛護子孫,留下財產分給眾子孫,另一方面也象徵著責任之傳承。

封釘與停殯:

大體安置好後,固定不會移動,並經子孫親友最後一次瞻仰遺容,隨即加蓋封釘。父喪由「族長」主釘,母喪由「母舅」主釘,謂之「封釘」;棺釘分四角四支長釘,天頭中間一支小釘纏五彩布,長釘要整支打入,小釘只略釘一下,釘釘時要唸吉祥話,即後由孝男用口咬起置於香爐。如隔三天以上才出葬,則停柩在堂等待出殯,並進行棺木「打桶」以防異味溢出。

除靈:

一般喪家於「尾旬」、「作百曰」或「作對年」時,將臨時「安靈」或「豎靈」時所作的「魂帛」和香爐完全撤除,並選一個吉祥的方向將這些東西丟棄,請道士唸經、上香、燒銀紙,當日死者已出嫁的女兒也要回來祭拜,稱為「除靈」或「推靈」。除靈的翌日,喪家婦女換素服,到寺廟行香後,表示去除喪家的不祥後,才 可回家省親,稱為「行圓」。

香奠與答紙:

死者親友通常會送錢給喪家買銀紙燒與死者,俗稱「香奠」或「楮敬」金額必須單數,切忌雙數,以免重喪。喪家收到香奠,必須答謝,俗稱「答銀紙分」。目前以答毛巾最為通行,而且是收到香奠當時隨即答謝。

轉柩:

一般由宗教師(道佛人員)指揮,並由抬柩人員抬之,視喪家場地大小而有三種方式:直接將靈柩移至禮堂靈案內。移柩至禮堂靈幃之後面。若禮堂空間狹小無處可放,則只由抬柩者輕輕移動一下象徵移柩。由兒子與長孫各執杖與招魂旛恭請靈位與香爐、安靈位於靈堂前中央位置,會場人員應肅立恭迎。原來停柩處置一木炭火爐以除濕取旺,放碗筷若干把(一個兒子一把),另置一桶水內放錢幣,以祈「錢水活絡」,並置一圓形竹器內盛發粿及十二粒丁仔粿(閏年加一粒)以求添丁發財。或加一把箍桶篾以警愓子孫須團結。

家奠:

原本死者末出殯前,曰「奠」不曰「祭」,在出殯的當天,佈置好供眾多親友告別致禮的大靈堂,四周安置好各方親朋好友致贈的鮮花、輓聯、果品,這也是由家屬和親戚,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在家裡上香致禮的道別式,稱為「家奠」 ,但一般多以「家祭」稱之。在抬棺出院子轉柩後,親戚尚未上前祭拜前,得先由家 屬供上五醴生祭,稱為「起柴頭」或「起車頭」,「五醴」是由出嫁的女兒或外孫,分別從婆家送來的「牲禮」,擺在靈桌上後,家屬與外家親戚依序三跪九叩,此時喪 主要跪地回禮。

公奠:

原本死者未出殯前,曰「奠」不曰「祭」,在出殯的當天,佈置好供眾多親友告別致禮的大靈堂,四周安置著各方朋好友致贈鮮花、輓聯、果品,這也是由死者或家屬的友人、機關團體集體上香、鞠躬或捻香,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在家裡致禮的道別式,稱為「公奠」,但一般多以「公祭」稱之。

啟靈:

依古禮啟靈有啟靈奠祭,仵工人員(俗稱土工)絞柩完畢,將「蜈蚣腳」與槓桿均銜接好,以八人~十二人或十六人、廿四人抬起,另一人立即將「柩凳」踢翻或提走,謂之「啟靈」靈柩往屋外「靈車」處移動,子孫要迅即跟著爬起來,通常子孫應緊拉住靈車或紼帶,其意乃捨不得父母親如此快速離開。

出殯(路祭):

當家奠、公奠完畢,也請專業的道士前來誦經,封棺後,送葬隊伍抬棺發引要正式出發前往安葬的墳地或納骨塔,稱為「出殯」或「出山」。當出發的時刻到時,家屬先將銀紙燒化,大家再出發,沿途仍要邊走邊散銀紙,稱為「買路錢」,遇到過橋時,也要置放一些銀紙在上,用以驅邪祈福。送葬隊遇到路邊有人為死者擺上香案行時,稱為「排路祭」,喪家要上前跑地回禮,並以白布或毛巾答謝。

火化:

當出殯後,打算以骨灰土葬者,則將靈柩移至火化場,家屬獻牲禮等祭拜後,由子孫點火予燒化,稱為「火化」,火化後家屬以約定的時間領取骨灰,再依決定的吉日將靈灰安置於納骨塔,或是如前述土葬的安葬方式處理。

下葬:

將棺木抬入墓穴裡。

返主安靈:

當送殯完成,死者的神主牌位從墳地迎回家鄉供奉,魂橋內載著捧主者,並需拿回裝有墳土和五穀的斗,稱為「返主」。繼而神主等安置在一張臨時供奉的「靈桌」上,擺上相關供品。請道士誦經,上香點燭舉行「安靈」,稱為「安靈」或「豎靈」,家屬也要燒香祭拜與哭嚎,表示追念之意。

百日:

當人逝世滿一百天時,習慣要再祭祀一番,或延請道士、和尚唸經,舉行盛大的供養法會,或僅是家人自行祭祀,稱為「作百日」。

對年:

當死者逝世滿一週年時,死者已出嫁的女兒皆要返回來供奉牲禮祭拜,也有延請道士、和尚誦經作法事的,稱為「作對年」。此日結束後,才算脫去孝服。

合爐:

當死者的喪期屆滿時,將供奉死者的新牌位火化,或將其香爐灰一部分放進供奉祖先牌位的香爐內,並將死者的姓名列入祖先牌位內,稱為「合爐」。一般泉州人在合爐時,會視「作對年」是前半年或後半年,多會避開過年期間而選在六月或十月、若「作對年」是在十月或十一月時、才會選在十二月合爐。至於漳州人多在「作三年」和「除靈」時同時進行合爐的儀式。合爐後,一切便恢復正常作息。

撿金(撿骨)(洗骨)土葬:

「撿金」本為古代幾個少數民族及地區所特有的現象,台灣地區由於移民社會的特性,加上氣候等因素,葬後若干年開棺洗骨,將骨骸另裝在一只陶甕中,安奉於納骨塔。各宗教的生死觀與殯葬處理原則。

產品資訊

額外資訊

小廣告

Events

公司資訊

2021©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

 
 

北部服務地址

  • 台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三段21號
  •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二段456號
  • 台北市士林區明德路335號
  • 台北市文山區興德路47號
  • 新北市板橋區新海路431號
  • 新北市新莊區中港路339號
  • 新北市中和區景安路203號
  • 新北市三重區忠孝路二段65號
  • 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409號
  • 桃園市桃園區文中路19號
  • 桃園市中壢區吉林二路55號
  • 桃園市平鎮區南平路二段206號
  • 新竹市東區中華路一段255號
  • 新竹縣竹北市中正西路603號
  • 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二段141號
  • 花蓮縣花蓮市林森路249號

中部服務地址

  • 苗栗縣頭份市建國路二段119號
  • 台中市北屯區松竹路二段107號
  • 台中市西屯區西屯路三段155號
  • 台中市大里區德芳南路471號
  • 彰化縣彰化市泰和路三段26號
  • 南投縣南投市成功三路6號

南部服務地址

  • 雲林縣斗六市自由路100號
  • 嘉義市西區四維路139號
  • 台南市永康區富強路二段275號
  • 台南市安南區長河路四段120號
  • 高雄市鳳山區鳳崗路17號
  • 高雄市三民區大昌一路270號
  • 高雄市左營區新庄仔路546號
  • 屏東縣屏東市中華路221號
  • 台東縣台東市正義北路215號

關注我們

提供客製化生命禮儀流程、現代化墓園、藝術化墓地...等,透過殯葬禮儀的過程,讓親人接受事實,讓子孫感受成長領悟。禮儀服務至誠用心,圓滿一期一會的因緣,以佛法善好對往生者做懇切的追思及虔敬的祈福。鼓勵家屬親近佛法心安培福。佛教如法葬禮。